首页 > 诗文 > 辛弃疾的诗 > 送剑与傅岩叟

送剑与傅岩叟

[宋代]:辛弃疾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送剑与傅岩叟译文及注释

译文

铸造成寒光照人的三尺莫邪长剑,夜里拿出宝剑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权且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我却无法带着它前往边关赴边杀敌。

注释

①傅岩叟:傅为栋,字岩叟,江西铅山人,曾为鄂州州学讲师,与稼轩来往甚密,彼此唱和颇多。

②镆邪: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阎闾内传》四),后以此作名剑代称。

③“试与挑灯仔细看”句:稼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④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事见《汉书·傅介子传》。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

送剑与傅岩叟创作背景

  辛弃疾早年参加沦陷区耿京领导的义军抗金。在他奉表南下联系南宋朝廷联合抗金北返时,闻知张安国杀耿京降金,便星夜疾驰擒获叛徒,送到临安正法。但南归后他未被重用。于是辛弃疾赠剑给友人时并写下这首诗,寄托了诸多的感慨。

参考资料:

1、彭勃等编著.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国古代的社交名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第78页

送剑与傅岩叟鉴赏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镆耶三尺”,指剑;“镆耶”亦作莫耶、莫邪,古宝剑名。雄剑名干将,雌剑名奠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在匣中悲鸣。“照人寒”,言宝剑光亮耀目,观之令人胆寒。“挑灯”,拨亮灯烛。作者拨亮灯烛看剑,浮想联翩,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得携去斩楼兰——宝剑本是杀敌之器,但今却空无所用,不能用在杀敌的战场,只能高高挂在空空如也的书斋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剑无所用,实指作者才无所施、能无所发,未能够在战场上杀敌击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场面。

  本诗虽仅四句,但抒发的感情却是激烈慷慨,充满一股悲愤之气。想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以成一个完整的南北统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却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垒中日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诗人也在这无限期的闲置中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这一切,铸成诗人这一首表达自己痛心疾首、极度遗憾之情的诗篇。

辛弃疾简介

唐代·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 辛弃疾的诗(792篇)

猜你喜欢

唐槐

弘历

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

题明伦堂

宋代刘宰

六树庭前过屋山,一枝仙桂许高攀。

风云有幸逢千载,里社应先庛万间。

送彭稚修之兰溪文学并寄胡元瑞

欧大任

一毡南去客为星,自爱名山手勒铭。叱石洞门含雨白,撷兰溪色入船青。

綵毫蚤擅词人赋,绛帐今传博士经。何可鸱夷无尔辈,浊醪应到子云亭。

岁暮和颖庐

熊盛元

片魂终日绕禅扉,雾密空嗟烛影微。诗海波颓惟独啸,霜天月死竟安归?

梅犹未坼知春远,路欲重寻与世违。猛忆山中泉水澈,倚窗闲检遂初衣。

答友人

明代祁顺

仕路驱驰十载馀,一官名秩尚如初。铨曹留得唐资格,不但开元有圣书。

江上四哀诗 其四 叶山人元阶

清代姚燮

叶君乎仲兰,果以忧郁死。平生千载期,一朝成逝水。

自与弱冠交,百间不踰始。直恐寝食离,若将性命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