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人 > 明代诗人 > 陶望龄

陶望龄简介

陶望龄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待讲,主管考试,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 陶望龄的诗文(46篇)

人物生平

  陶望龄,明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之三子,榜眼陶大临的侄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陶望龄少有文名,5岁时有人出上联“中举中进士,”他应声对道:“希贤希圣人。”7岁时,父亲任职河南,全家行到半途,母亲因事拟返乡。母亲问陶望龄:“从父耶?从母耶?”他拱手答道:“男子固宜从父。”遂与父行。9岁时,他经常与其兄“匡坐终日”,相互问答,谁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皆世外语”。陶望龄17岁补邑弟子员,遂致力于古文辞,“搜讨百氏,力追先秦,广涉各书”。19岁与学者商周祚之孙女结婚,燕尔之初,仍然每日读书作文。浙江督学林景庸读了陶望龄的文章后,评价极高,特给予禀生待遇。

  陶望龄于万历十三年(1585)考中乡试第二名。四年后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与董其昌、袁可立为同年,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月,被内阁提名充任正史纂修官,与焦竑、袁伯修、黄平倩共同研究性理之学,尤其痴迷王阳明的学说。他久在翰林,以清新自持被推为诗文之首。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升为国子监祭酒。

  宰辅沈一贯以“妖书”之事,欲陷害礼部尚书郭正域。事发紧急,陶望龄与状元唐文献,同僚杨道宾、周如砥一同来见沈一贯,正色责以大义,并愿弃官与郭尚书同死,在众官员的救护下,郭正域的案情才得到缓解。

  陶望龄曾上《正纪纲》之疏,内中言道:“大臣所是,小臣所非,相援相讦,以成曹耦。下以非法争法,上以烦言止言。一议反复,而数月未定;一语纠结,而累牍不止。则大臣与小臣不交。”指出内阁重臣与朝廷众臣之间互相缺乏沟通的四种弊端,造成“精神不运,而问纪纲。纪纲不调,而问风俗。马不进而策车,御不役而咎马。”的怪现象。可惜他关系国计民生,切中时弊的奏章,并未受到重视。陶望龄还上疏议论边防之事,同样未被采纳。

  万历二十四年(1596),陶望龄请假回乡,袁宏道正任江苏吴县县令,陶望龄特慕名前去拜访,两人长谈三日,引为知交。次年,袁中郎辞官来到绍兴,与陶望龄同游越中山水,对绍兴的奇山、怪石、秀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了不少有名的诗句,使绍兴山水名扬天下。有一天晚上,袁宏道在陶望龄家随意抽取书架上的书,拿到《阙编》诗一卷,纸张印术俱劣,而且都被煤烟熏黑了,但袁宏道在灯下读了没几首,就惊讶地跳了起来,忙问陶:“这《阙编》诗的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陶说:“这是我的同乡徐渭(字文长)先生写的。”于是两人一起在灯下读诗,读了就叫好,叫好之后再读,入睡的童仆都被他俩吵醒了。在袁宏道的鼓励下,陶望龄花很大力气,将著名画家徐渭散佚的作品搜集整理,编成了长达三十卷的《徐文长集》。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云门寺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为韵十首 其三

明代陶望龄

五云山前盘古树,曾见前朝老谢敷。六寺钟声何处尽,僧残惟有粥呼鱼。

笋天已过麦地瘦,一饭山厨鲑菜无。青鞋布袜客何意,担水揭揭来浇蔬。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云门寺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为韵十首 其四

明代陶望龄

夏首新热叶气蒸,细路危桥得幽悄。桤树成林已快人,况有鸣泉覆深筱。

松髯石发雅能净,竹稚鸟雏怜最小。何时一床卧僧阁,饱听凌晨醒来鸟。

端午日无念师二詹生吴生同集斋中偶看坡公汁字韵诗戏效韵四章末章呈似念公 其二

明代陶望龄

榴娇乍赪颊,柳暗初流汁。湖南去饭牛,饭饱牛耳湿。

炎景困腾腾,嘉宾来得得。同欣节物换,再叹流光急。

端午日无念师二詹生吴生同集斋中偶看坡公汁字韵诗戏效韵四章末章呈似念公 其一

明代陶望龄

吾闻嵇阮俦,颓然嗜米汁。呼酒如救焚,五斗未曾湿。

清言多妙理,往往酣中得。不知三闾公,沉湘有底急。

游五泄六首 其六 玉京洞

明代陶望龄

灵洞积阴晦,火烈不得扬。一炬才照身,有似秋萤光。

神幽意多危,群客悄不狂。相牵隧道穷,砑尔开堂皇。

端午日无念师二詹生吴生同集斋中偶看坡公汁字韵诗戏效韵四章末章呈似念公 其三

明代陶望龄

生平食字饱,渴饮松煤汁。共压强韵诗,思苦笔未湿。

纷如舟竞渡,红锦志先得。胜事出危险,好语生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