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路不拾遗路不拾遗的意思
shí

路不拾遗


拼音lù bù shí yí
注音ㄌㄨˋ ㄅㄨˋ ㄕˊ 一ˊ

成语解释 路不拾遗

繁体路不拾遺

路不拾遗

词语解释

路不拾遗[ lù bù shí yí ]

⒈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拾去据为己有,形容大治之世。

路不拾遗,国无狱讼。——汉·贾谊《先醒》

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 no one picks up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

引证解释

⒈  谓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尚好。

汉 贾谊 《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 川 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亦作“路无拾遗”。 《孔子家语·相鲁》:“长幼异食,彊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

国语辞典

路不拾遗[ lù bù shí yí ]

⒈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也作「道不拾遗」、「路无拾遗」。

《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分字解释


※ "路不拾遗"的意思解释、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由自助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2.“路不拾遗”、“负荆请罪”、“匡衡凿壁”、“程门立雪”等比比皆是的典故,佐证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史。

3.“路不拾遗”、“负荆请罪”、“匡衡凿壁”、“程门立雪”等比比皆是的典故,佐证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史。

4., 岛内居民大多彼此相识,民风极为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5.“路不拾遗”、“负荆请罪”、“匡衡凿壁”、“程门立雪”等比比皆是的典故,佐证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史。

6., 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7.出生高贵的敖烈天生乐善好施,嫉恶如仇,而且颇有治国之才,北平在他的治下,人人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8.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纯朴,四邻友好。

9.在和平年代,假如所有公民都能守住常德,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真正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心情舒畅,家家安居乐业,试问,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吗?

10., 百姓都淳朴而友善,草满囹圄;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