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的成语故事


琅琅上口

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

基本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暂未找到成语琅琅上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琅琅上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疾如旋踵 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壮气吞牛 明 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迩安远至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黄数白 明·丘濬《投笔记·投笔空回》:“笑弩骀言不逊,论黄数白不堪听。”
爱才如渴 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目不转睛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语不惊人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场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0回:“枉费心机空费力,雪消春水一场空。”
败俗伤风 参见“败俗伤化”。
拔茅连茹 《周易 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